首页 资讯 正文

95岁新四军老兵朱旭伟 从“小鬼”到地方建设者

体育正文 230 0

95岁新四军老兵朱旭伟 从“小鬼”到地方建设者

95岁新四军老兵朱旭伟 从“小鬼”到地方建设者

大皖新闻讯 13岁时,他因(yīn)帮助新四军送信被排长看中,14岁就加入新四军,成了别人口中(kǒuzhōng)的“小鬼”。他看到连指导员被日本鬼子打中胸口却无能为力而(ér)伤心不已。解放后,他积极响应国家(guójiā)号召投身家乡建设。

6月17日上午(shàngwǔ),在无为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左华会长的陪同下,大皖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走进无为市御景苑小区,拜访了(le)95岁高龄的新四军老兵朱旭伟。

六楼(liùlóu)跃层里的"宝藏老兵"

居住在六楼跃层的(de)朱老虽已过鲐背之年,却身姿挺拔、思维清晰。听闻记者来访,他特意戴上助听器(zhùtīngqì),笑称“不能让大家白跑一趟”。

“父亲虽然耳背但(dàn)腿脚利索,六层楼梯坚持自己上下。”二女儿朱翠玲介绍道。左华会长紧握朱老的手感慨:“我们无为现在仅在世三位新四军老兵(lǎobīng),您可是(kěshì)咱们的‘宝贝’!”朱老幽默回应:“我哪是‘宝贝’,别(bié)成大家的'负担'就好。”轻松对话(duìhuà)间,老兵的豁达与乐观尽显。

大皖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正在采访朱老

说起自己当兵的经历,老人有些激动。他乡音未改,土话很(hěn)重,记者听起来有些困难,女儿伏在老爷子耳边充当翻译(fānyì)。

排长的手枪吸引了十四岁少年(shàonián)

1930年,朱旭伟出生于安徽(ānhuī)无为(wúwéi)无城镇一个小山村。动荡(dòngdàng)岁月里,他和家人亲历了国民党(guómíndǎng)部队像土匪一样抢粮、日军残酷扫荡,一家人和乡亲们四处“跑反”。直到新四军队伍来到家乡,教唱革命歌曲、帮村民干农活的温暖场景,在少年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。

13岁那年,朱旭伟受新四军七师十九(shíjiǔ)旅警卫连李昌信排长(páizhǎng)委托,成功完成跨村送信任务,让李昌信留下了深刻印象(shēnkèyìnxiàng)。“我当年就是一个(yígè)孩子,那位领导(排长)让我将一封信送到对面一个村,安全回来就完成任务了。”

朱老(zhūlǎo)说,排长看我人不大,很机灵(jīlíng),问我愿不愿意当兵,跟着他们打鬼子。朱老不好意思地回答:“我个头小,还没有抢高(qiǎnggāo),也拿不动长枪,等我长大了,就跟你们去。”

排长见状,将身上的手枪挎在(zài)朱老的身上,手枪挂在屁股后。孩子们都喜欢(xǐhuān)枪,还是(háishì)一把真枪。摸着身后的手枪,朱旭伟显得很威武很自豪。

排长说,现在很乱,万一被抓了壮丁,你(nǐ)就(jiù)后悔(hòuhuǐ)了。后来,少年坚定回应:“死也不当国民党的兵!”就这样,身高不足步枪的他,被授予一把短枪,成为警卫连最小的战士,开启了传奇军旅生涯。

烽火硝烟中(zhōng)的生死记忆

在无为尚礼区(shànglǐqū)河背巡逻的(de)日子里,朱旭伟所在的四五十人警卫连,时刻与河对面南岸的敌占区对峙。

最刻骨铭心的是那场遭遇战——日军故意暴露火力引诱,将观察(guānchá)敌情的连(lián)指导员打伤后不治身亡。

“鬼子很狡猾,他们躲起来,故意向后方打枪,当时我们第一任连指导员王符志听到(tīngdào)枪声探(tàn)出身子观察(guānchá)时,被埋伏的鬼子一枪打中了胸口。我亲眼看到指导员在我面前倒下(dǎoxià),被送到后方抢救。指导员当时已经不行了,他只说了一句:‘我革命成功了!’没多久就牺牲(xīshēng)了。”说到动情处,朱旭伟的眼里泛起了泪光。

在警卫连当“小鬼”时,印象最深的地方就(jiù)是:为了摸清地方情报(qíngbào),经常换地方,附近几个村子就留下朱老(zhūlǎo)的脚印,及时将情报上报给上级部队,配合打鬼子。

抗战后期,朱旭伟转入后勤部队。日本宣布投降后,朱旭伟所在的(de)部队进行了(le)“北撤”。朱旭伟跟随部队南征北战(nánzhēngběizhàn),先后参与了睢杞、淮海、莱芜、孟良崮等诸多关键战役。在枪林弹雨中,他(tā)毫不退缩,冲锋在前。这些生死考验,都化作他军功章上闪耀的光芒。

脱下军装后(hòu)的别样战场

新中国成立后,朱旭伟响应号召投身地方建设。从(cóng)泉塘公社党委书记到蜀山、汤沟区委书记,从人民银行行长到供销社主任(zhǔrèn),他在十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。即便离休前担任供销社督导员(dūdǎoyuán),依然坚持深入基层调研,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(dāndāng)。

朱旭伟养育了5个孩子,家教很严。个个都有出息,而(ér)朱老从未以英雄自居。当兵打仗的(de)事很少提过。孩子们只知道父亲是一个老兵。

如今,朱旭伟和女儿生活(shēnghuó)在一起,依旧保持着自律的生活。每日清晨5点准时起床,在楼上(shàng)阳台上散散步、伸伸腿,对(duì)家中的月季、白兰花浇水养护。

早餐后阅读报纸,闲暇时还会在电脑上浏览新闻。即便家住六楼(liùlóu),他每月仍坚持下楼三四次,上下楼梯从不(cóngbù)需要家人搀扶,展现出顽强(wánqiáng)的生命力与乐观的生活态度。

在朱老家的阳台上,一棵近(jìn)两米高的白兰花正含苞待放,天空中飘散着淡淡(dàndàn)清香。

“这是父亲养了20多年的白兰花,花开时,老爷子总是摘一大把,送给喜欢的人。你不要,他还不高兴(gāoxìng)。”朱旭伟(zhūxùwěi)的女儿说。

知情人士说,朱旭伟的(de)传奇经历,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,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,激励着后人(hòurén)铭记过往,砥砺前行。

95岁新四军老兵朱旭伟 从“小鬼”到地方建设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